作者: 劉衛國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9-01 09:58
8月25日,在定陶區馬集鎮四合村村民邱丙遠的20畝桃園里,1500只羽毛鮮亮的大公雞穿梭林間、自在覓食,一幅“桃林雞影”的生態圖景,生動展現出當地發展林下經濟、激活鄉村振興活力的新成效。
“以前只種桃樹,采收季一過,園地就閑置,太可惜了!”談及轉型初衷,邱丙遠打開了話匣子。過去,他一直單一種植桃樹,每年桃子采摘結束后,園地便進入“空窗期”。如何讓閑置土地“活”起來、讓腰包“鼓”起來,成為邱丙遠一直思考的問題。
為破解發展瓶頸,邱丙遠多次前往周邊地區考察學習。當接觸到“林上采果、林下養殖”的生態種養模式時,他眼前一亮。經過反復琢磨與可行性分析,邱丙遠決定在自家桃園嘗試這一模式,正式開啟了“桃林+養雞”的生態種養模式。
在這一模式中,公雞以林下雜草、昆蟲為天然食物,既大幅降低了飼料成本,又減少了桃園病蟲害的發生;雞糞成為桃樹生長的優質有機肥,有效提升了桃子的品質與產量。這種生態循環種養模式,實現了“降成本”與“提品質”的雙重效益。
“以前種桃要花錢買農藥、化肥,現在雞成了‘生態衛士’,雞糞成了有機肥料。不僅管護成本降低了,桃子的口感也更甜了。”邱丙遠笑著說。
如今,生態種養模式的效益逐漸凸顯。今年盛夏,邱丙遠種植的桃子因個大味甜,廣受消費者青睞;林下放養的公雞因肉質緊實,同樣成了市場的“搶手貨”。
“今年養了1500只雞,每只已長到四斤左右,預計農歷七月下旬就能大規模出售。這些雞都是生態放養,營養好、體型大,市場認可度高。算下來,比單一種植桃樹每年多賺近5萬元。”邱丙遠難掩喜悅地說。
從單一的林果種植到“林禽雙收”,馬集鎮通過推廣“林上采果、林下養殖”生態種養模式,讓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,讓生態優勢轉化為“財富優勢”。目前,當地已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,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新路徑。
通訊員 石宇婷 記者 劉衛國